陳信豪醫師
現任:
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
學歷:
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
長庚大學健康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
專長:
家庭醫學、健康檢查及諮詢、疾病篩檢及預防保健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、痛風、肝功能異常、貧血、氣喘、更年期症候群、失眠、肥胖治療及諮詢、門診戒菸治療及諮詢、糖尿病共同照護、慢性腎臟病照護、皮膚病診治。
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,老年症候群已成為重要議題,其中肌少症為其表現之一,因身體老化導致供給體力的骨骼肌質量流失、肌力下降,且伴隨行動力變差時,就會形成所謂的「肌少症」,除影響日常生活外,手腳無力、行動越漸困難,嚴重恐導致失能。
老翁雙腳常無力 原來有危「肌」
新竹一名77歲的陳伯伯,平常因三高疾病固定回診追蹤並控制良好,但近半年發現爬樓梯到二樓有些吃力,甚至快要跌倒,從椅子起身也有點費力,經過醫生問診後得知,伯伯擔心血糖問題因此飲食清淡,鮮少攝取蛋白質,也因疫情活動量大幅減少,擔心陳伯伯肌力變弱,因此在門診實施握力檢測,檢測結果陳伯伯的肌肉強度只有25公斤,即有可能罹患肌少症。
(肌少症的評斷標準為男生的握力<28Kg,女生的握力<18Kg。)
長輩出現3症狀 小心肌少症危機
新竹馬偕家醫科陳信豪醫師表示,根據研究報告80歲長者相較於40歲成人,肌肉流失可高達33%;原因除了年紀老化外,活動力下降(如不愛運動)、營養不良(如蛋白質攝取不足)及慢性病(如癌症、心血管疾病或骨質疏鬆)等均可能加速肌肉流失。若家中長者若開始有以下三大明顯症狀:握力下降、行走遲緩、起身或爬樓梯困難,甚至快要跌倒,均可能是罹患肌少症的早期症狀,應及時尋求醫師協助,進行諮詢和診斷。
預防肌少症 運動、營養不能少
如何預防肌少症?陳信豪醫師強調,目前肌少症沒有藥物治療,營養及運動是肌少症的最佳解藥!高齡者建議每餐均衡攝取約手掌大雞胸肉的蛋白質,魚、豆類、蛋或牛奶均可,若準備食物不便,亦可直接攝取市面上含優質蛋白質、吸收利用率高、並具有醫學實證之均衡營養補充品;此外,規律運動也非常重要,特別是負重運動,如深蹲及舉啞鈴,以及平衡運動如太極拳等,可避免跌倒、維持身體活動力及減緩肌肉流失。
陳信豪呼籲,老年人常有三高問題,需降低澱粉及醣類攝取,但優質蛋白質不能減少,而且要分散在三餐食用才能有效吸收,另外閒暇之餘,多加強下肢訓練,在家深蹲、爬山健走或參加社區健康活動,都是很好的訓練方式,讓生理代謝維持良好運作,方能享受最佳生活品質,達到健康延壽。
新竹馬偕家醫科陳信豪醫師(左)表示,建立長者正確飲食營養觀念和運動習慣,是避免和改善肌少症的不二法門。
復健師示範長者椅子輔助之深蹲練習
復健師示範長者舉啞鈴的負重訓練